健康文明生活方式,从我做起
发布时间:2020-04-09     浏览次数:516

  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面对病毒的肆虐和生命的脆弱,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刻感受到“治已病”的艰辛不易,深刻认识到“治未病”,即确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。

  树立“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”的整体健康观。“健康既是一种权利,也是一种责任”。1948年,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“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疾病,还要有完整的心理、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”,构建了包含生理、心理和社会在内的全方位的整体健康观,视“合理膳食、适量运动、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”为健康的四大基石,指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度最高,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“第一责任人”。不论人们具体生活条件和社会资源供给如何,个体都拥有选择更加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自主能动性,可以调节和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。“人”自身在维护身体健康、建设健康中国中居于主体地位,要树立大卫生、大健康观念,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,切实确立规律作息、合理膳食、适度运动、讲究卫生、重视身体保健、自觉维护自然环境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,承担和履行每一个人在维护自身健康方面应有的责任。

  合理膳食、适度运动。饮食有节、起居有常,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生活方式。三餐时间合理、饮食结构科学、食量适中、依四时变化规律作息、合理锻炼体魄,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活原则和行为习惯,也是增强体质、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重要途径。要身体健康,就要确立良好的健康习惯:一是注意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情况下控制肉类和盐油摄入量,增加谷类、蔬菜、水果和奶类的摄入量,进一步优化饮食结构;二是规律作息,保证三餐时间和食量分配合理,睡眠时间充足;三是科学合理运动,可以自小培养体育行为,在不同年龄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,渐进增加运动量至合理水平,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,通过日常生活行为的“小调整”,获得体魄强壮的“大收益”。

  积极向上、理性平和。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。对人生和社会始终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,理性辩证地认识外部世界的纷扰变化,在淡定从容的处理应对中保持情绪平和、内心安宁,这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要义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,有的人出现了迷茫、不安与焦虑相互交织的心理应激反应,无法保持内心平和与正常作息,有的甚至会对照新冠肺炎症状陷入怀疑自己中招的恐惧和害怕之中。事实上,面对突发危机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反应都是正常的,只要个体能够在接纳自身情绪变化的基础上,以客观、冷静、理智、科学的心态认识了解新冠肺炎及其防控策略,及时跟踪疫情进展,正确判断甄别各类信息,“心中有数”地做好日常生活卫生、出门戴口罩等个人防护工作和适量的物资储备,与亲人朋友进行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,保持科学的作息规律,平心静气地在家办公学习,以稳定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应对疫情的能力,化疫情危机为发展契机,提升自身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和水平。

  投入工作、和谐人际。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,不仅需要我们身心健康,同时要通过职业生活、人际交往等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有效联接,进而超越自身视界。明白自我和他人、自我和社会是一种什么关系,认识个体社会性,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一致中确立个人目标,在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与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。要突破“自我中心”,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家人朋友充分交流,感受爱与被爱;积极投入工作,承担起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,在工作中实现自己与社会有意义的联结。就像在战“疫”中的医生、护士和志愿者,他们虽身处危险之中,却在病人好转康复的笑容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与生命的崇高,在服务他人的成就中感受到满足,丰富自我生命意义,更好地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融合发展。

  爱护环境、善待自然。“天人合一”“顺应自然”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法则。植物、动物、石头、空气、光等是人精神的无机界。确实,整齐清洁的居室、清新宜人的空气、干净甘甜的水源、巍峨秀美的山川、生机勃勃的自然,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必要前提,也是维护人们心理健康的基础因素。在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同时最大可能保护自然环境,实现生活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统一,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应有之义。所以,应切实确立“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”理念,对外事万物“取之有度、用之有节”,清洁洒扫以保持居室微观环境的卫生,自觉增强爱护野生动物、维护生态平衡的绿色环保意识,节约用水、使用可再生能源、分类回收垃圾、循环利用废弃物、借助公共交通出行、减少碳排放等,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,是健康幸福之所在。

(文章来源:学习时报 作者: 潘莉)